中国应急管理:感受不到“一失万无”之痛是最大的风险
(资料图片)
7 月 29 日,北京市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和防汛红色(一级)预警措施,要求广大市民非必要不外出,重点危险区域和主要抢险救援道路必要时可采取地铁、公交停运措施。然而," 事非经过不知痛 ",面对如此特别严重灾害信息的预警,一些人员对灾情不以为意,质疑相关部门夸大其词。
如,一名拥有三百万粉丝的作家发布微博称 " 一要下雨就吓唬人,都给堵家里不让出去 ";北京市东城区龙潭街道党工委书记劝说居民搬离危险区域,得到的回复是 " 雨大就大吧,还免费游泳呢 "。
预警信息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,让预警信息跑在灾害发生之前,能为防灾减灾赢得宝贵时间。可实际上,预警信息发布后,只有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,及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,才能在灾害应对中赢取更多的主动权。一些人没有经受过灾害的 " 洗礼 ",感受不到 " 一失万无 " 的切肤之痛,对风险无认知、不重视、无准备。
人们对灾害风险不重视,既在于其对灾害知识的缺乏、对预警信息的不信任,也在于其盲目乐观和旁观者心态,低估灾害的破坏力以及对自身带来的不利影响,高估个人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,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缺乏足够的风险观念和忧患意识。
各地在暴雨、洪涝等灾害方面的预警已有较为明确的划分标准和发布程序,相应预警信息一旦发布,往往意味着经过多番考证,灾害到来的可能性很大。社会公众在收到预警信息时,千万不能掉以轻心,不能仅凭自身经验判断而忽视预警,直至付出代价。
当下,不少地方仍然处在防汛救灾的关键时期。针对上述类似问题,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时机,开展一次全民防灾减灾教育,加大对洪涝、泥石流等相关灾害常识的科普力度,让更多人掌握相应的风险灾害知识,学会如何及时回避和处置风险。各地可以结合当前实际情况,通过数字化、实操体验等方式,对相关灾害的演变进行模拟演练,让更多人清晰知晓灾害演变的过程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。
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,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法规定,不服从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发布的决定、命令或者不配合其依法采取的措施,将受到处罚,或承担民事责任,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。然而,现实中很少有人因此遭受处罚,相关部门应进一步细化条款,加大处罚执行力度。
当然,灾害预警毕竟是预测科学,即便这些年来飞速发展,也依然会存在不确定性和偏差。相关部门和人员在普及灾害防范知识时,也应对此作出明确解释,让人们在收到预警信息时,对其不确定性保持一定的宽容和理解,避免产生狼来了等不良效应。
来源 | 中国应急管理微信公众号
责编 | 陈诗洁